旧站栏目

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专题

当前位置: 学校首页 > 旧站栏目 > 专题专栏 > 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专题 > 正文

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情况简介

日期:2013-09-09 作者:党委宣传部 点击:

序 中国与东盟国家地缘相近、经贸相融、文化相通,双方拥有广泛的共同利益,人民怀有深厚的情谊。从两千多年前秦汉时期的“西南丝绸之路”,到明朝的郑和七下西洋,再到近现代共同抗御外侮,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友好往来和人文交流源远流长。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交流合作迅猛发展。无论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还是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中国与东盟各国风雨同舟、患难与共。

近年来,中国—东盟关系日新月异,进入了历史发展最好时期。双方高层领导人互访更加频繁,政治互信更加牢固,经贸联系更加紧密,人文交流更加深入,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不断向前发展,成为国家间友好交往与合作的典范。为进一步加深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理解和友谊,推进中国和东盟国家在教育领域的务实性合作,疏通合作渠道,开辟新的合作领域,推动区域文化的交流与发展,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教育部和贵州省人民政府主办了首届“交流周”。2009年、2010年、2011年又连续举办了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交流周”,今年将举办第五届。

中国-东盟教育交流活动旨在通过教育交流,增进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加强中国-东盟的睦邻友好,共同营造和平稳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地区环境。通过教育交流,促进我西南地区与东盟国家高校之间的合作,加强学生交流,推动中国-东盟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

第一届

由外交部、教育部和贵州省政府联合主办,贵州大学、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和中国教学仪器设备总公司共同承办的首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于2008年7月26日下午正式拉开帷幕。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为“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活动专门发来贺辞,希望中国和东盟共同探讨在教育领域合作的前景和有效途径。教育部部长周济也发来了贺信。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外交部大使刘健,联合国教科文执行局主席亚伊,以及来自东盟秘书处等机构、东盟各国教育部和驻华使馆官员、国内外大学校长和参加中国东盟夏令营的学生等约400余人出席了开幕仪式。

教育部章新胜副部长在致辞中指出,中国与东盟是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双方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合作卓有成效,此次首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将以高校国际化和高校伙伴关系建设、语言合作、联合科研、终身学习和就业能力为重点,实现中国和东盟国家进一步的实质化和机制化的教育合作与交流,实现双方的共同进步和社会繁荣。

同天开幕的还有“中国―东盟国家教育展”和“中国教学资源展”,开幕式上还举行了“中国―东盟青少年夏令营”开营授旗仪式和“中国―东盟教育信息网”开通仪式。

开幕式结束后,来自东盟国家和贵州大学的学生艺术团为与会代表奉献了精彩的文艺演出。《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贵州电视台等20余家媒体对开幕式进行了报道。

第二届

2009年8月7日,在贵阳举行的第二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校长论坛上,与会代表就加强双方教育合作与交流等达成多项共识。与会代表认为,中国和东盟各国都有优秀的教育传统和教育资源,在教育体制、培养模式和优势学科方面各有特色,应该扩大双边和多边合作,增进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大学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充分利用“交流周”这个平台,在平等、互利、双赢的基础上,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和宽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采取多种措施不断扩大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学生流动,加快学历、学位互认的进程,互相间开设语言、文化、历史课程,以增进本地区青少年对各国情况的了解。论坛提出,要以中国-东盟教育信息网为平台,为扩大相互间的教育、科研、人员的交流,特别是为中国和东盟寻找学习机会的学生提供有效的信息资源;深化大学之间和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合作,开展在本地区最为急需领域的科研合作,联合培养博士、硕士,共同举办学术研讨会,以提高本地区大学的学术水平和科学研究能力。来自东盟秘书处、东盟大学网络、东盟十国27所高校和中国43所高校的代表及教育行政官员等近300名代表,对中国与东盟下一步的教育合作提出了“五点倡议”。包括进一步拓展“交流周”合作平台,完善交流与合作机制;建议在第三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期间举办“中国-东盟教育部部长圆桌会议”,共同研究和推动中国与东盟教育的战略性合作。积极推进校际的学分互认,不断扩大学生流动的规模。与会学校鼓励教师到对方国家攻读博士学位或从事高水平的学术研究和培训,同时,吸纳更多学历背景高、专业修养好的高校教师相互讲学。增加奖学金项目和数量,开展区域性的学生体育交流。通过共同努力,争取实现“2020年双10万学生流动计划”,即在2020年实现东盟来华留学生和中国到东盟的留学生都达到10万人左右;在中国-东盟青少年交流的框架内,积极开展区域性的学生体育交流。中国与东盟国家部分高校在“交流周”上签署了一系列大学校际合作协议,为中国和东盟的大学间合作规划了未来发展方向。主持本次合作协议签署仪式的贵州大学校长陈叔平介绍,此次有15所东盟大学和26所中国大学签署了80份合作协议。在校长论坛上,云南财经大学校长还建议组建中国-东盟10+1高等教育合作组织,共同应对中国和东盟地区教育面临的多元化竞争挑战。

第三届

2010年08月3日上午,中国—东盟教育部长圆桌会议暨第三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在贵阳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会见东盟十国教育部长并在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刘延东强调,要推动教育交流与合作,分享人才培养经验,携手共建中国—东盟互联互通的人文之桥,为睦邻友好、和谐亚洲奠定深厚的民意和智力基础。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主持开幕式,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石宗源致辞,贵州省委副书记、省长林树森出席开幕式,外交部部长助理胡正跃、越南教育培训部部长范武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助理总干事唐虔致辞,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江小涓,教育部副部长郝平,省委常委、省委统战部部长、贵州大学党委书记龙超云,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张群山,副省长刘晓凯和东盟十国教育部部长,东盟有关国家驻华大使、总领事等出席开幕式。

刘延东在题为《携手共建中国—东盟互联互通的人文之桥》的主旨演讲中指出,中国与东盟是友好近邻,又是战略伙伴。中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与东盟的教育交流合作,建立了教育领域全面合作伙伴关系,走出了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教育交流发展道路。特别是此次正式启动中国—东盟教育部长圆桌会议,标志着双方教育交流合作进入更高层次和更深领域。

刘延东指出,开创中国—东盟合作新局面,建设21世纪战略伙伴关系,相当程度上有赖于人文领域交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教育交流是人文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广泛性和持久性作用。刘延东就此提出五点倡议:一是创新人文交流合作机制,建立高层磋商机制,推动教科文卫体等人文领域合作并使其制度化。二是发挥“中国—东盟中心”的服务平台功能,深化交流合作,推动民间往来,促进公众认知和相互理解。三是积极落实“双十万学生流动计划”,中方将在未来10年内提供1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推动实现2020年东盟来华和中国赴东盟留学生都达到10万人左右。四是启动实施“万名青年交流计划”,中方将在未来10年邀请东盟国家1万名青年教师、学者、学生来华参加人文交流活动。五是探讨教育一体化建设可行性,整合资源,互补协作,推动实现学历学位互认,提高区域内高等教育的全球竞争力,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袁贵仁在主持开幕式时说,教育是中国—东盟重要合作领域,对增进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了解、友谊与合作起着基础性、先导性、广泛性和持久性的作用,为推动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的新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中外各方都高度重视此次中国—东盟教育部长圆桌会议暨第三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希望借此打造中国—东盟教育交流精品平台。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此次盛会一定会在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石宗源在致辞中代表省委、省政府和全省各族人民对中国—东盟教育部长圆桌会议暨第三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的开幕表示热烈祝贺。他说,相信此次“圆桌会议”和“教育交流周”,一定能够进一步深化中国与东盟各国在教育领域的合作交流,构筑起本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民意和智力基础。贵州省将继续承办好活动,并以此为契机加快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为中国与东盟各国的教育交流作出应有的贡献。

本届交流周以“合作共赢、和谐共生”为主题,中国和东盟各国教育专家学者和青少年代表等近300人参加开幕式。

第四届

2011年8月17日,由教育部、贵州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四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今天在贵阳市隆重开幕。本届交流周将进一步落实前三届交流周达成的共识,特别是“双十万学生流动计划”等倡议,以加深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友谊,推进双方在教育领域的务实性合作,疏通合作渠道,开辟新的合作领域,推动区域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本届交流周的主题是“走向更加务实有效的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合作,打造开放创新的交流平台,推动贵州高校率先扩大对外开放”。

教育部副部长郝平出席开幕式,他在致词中说,构建中国—东盟更有深度、更加持久的合作共赢关系,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人文交流的深度和广度,有赖于夯实世代友好的民意基础。他指出,今后,中国—东盟教育合作的方向有3个方面,首先,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东盟高校应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合作,增强人才的国际竞争力。教育国际化是推动人文交流的基础,要培养国际型人才,增进不同民族间的相互理解,必须派学生、学者到相关国家去了解该国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其次,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是彰显高等教育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志。

高等院校的发展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不断根据实际作出调整。中国与东盟各国都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资源环境制约、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高等各种严峻挑战,必须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制度。再其次,创新能力是大学的灵魂,创业能力不仅已经成为企业招收人才的重要标准,而且越来越成为大学的培养目标。中国—东盟高校应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合作,推动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大学生,并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唐虔代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致词。他高度赞扬了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的合作机制,认为这是国与国之间教育合作非常好的典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这样的合作机制。

在教育部和外交部的支持下,从2008年起,“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已连续在贵州举办了三届。三届交流周成果显著,共有31所东盟大学和47所中国大学签署了135份合作协议,东盟学生来华逾4万人,中国在东盟的留学生达7万多人,中国高校开齐了所有东盟成员国语言专业,向东盟派遣汉语教师和志愿者近5000人,为东盟培养汉语教师近万人次;中国在东盟国家建立了18所孔子学院和14个孔子课堂,近千名东盟学生应邀来华参加夏令营。同时,众多贵州高校也与东盟国家的大学开展了实质性合作。贵州高校国际化进程加快,整体水平明显提高,在开放交流中大获裨益。

教育部相关司局领导及亚洲大学生体育联合会等有关单位负责人,东盟国家部分驻华使节、教育官员、大学校长、专家、学者,中国部分高校校长、专家、学者以及贵州省相关部门和全省高校负责人等300余人参加了开幕式。

第五届

---我院成功举办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医学教育论坛”

第五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活动于2012年9月16日-20日在贵阳举行。作为此次交流周活动之一,威斯尼斯协同贵州省教育厅共同举办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分论坛 ---“医学教育论坛”,旨在建立一个中国-东盟间的医学教育平台,分享医学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和研究成果,共同探索当前现代医学教育发展方向以及医学教育与卫生服务之间的相互促进。到会的领导有省政协副主席左定超、教育部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秘书长宗瓦、省卫生厅党组书记、副厅长宋宇峰、省教育厅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赵廷昌。到会的国外代表有来自柬埔寨、印尼、缅甸、越南等国的校长、专家、学者以及国内包括北京大学医学部、苏州大学、内蒙古医科大学等校的校领导、专家、学者。威斯尼斯基础、临床、公共卫生、药学等学科的教师也参加了开幕式及整个论坛活动。

论坛开幕式由官志忠副院长主持,党委书记赵明仁作重要讲话,对参会的中外专家表示感谢,并总结了整个医学论坛取得的共识及成果,对威斯尼斯与东盟国家相关院校在教育、科技、医疗等方面的交流作了重要部署。何志旭院长代表学校对与会的中外代表表达了欢迎和问候,并介绍了贵阳医学院的简况,重点强调了威斯尼斯目前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的突出成绩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官志忠副院长代表学校作主旨发言。

整个论坛的学术气氛活跃、参会的中外专家学者积极发言、踊跃互动。通过深入的交流和友好协商,威斯尼斯与缅甸马圭医科大学、缅甸公共卫生大学、缅甸社区大学、越南顺化医药大学、印尼穆罕莫迪日惹大学等校签署了校际合作协议,期望在师生交流、教学、科研等方面进行合作,拓展各自的发展空间,相互借鉴,共同发展。

展望

2013年9月16日-22日,第六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即将在贵州贵阳举行,本次交流周围绕“走向更加务实有效的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合作,打造开放创新的交流平台,推动贵州高校率先扩大对外开放”为主题,积极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充分利用各种宣传载体,积极采取各种宣传形式,为交流周的成功举办营造良好舆论氛围,进一步扩大交流周的社会影响,不断加强贵州教育对外宣传力度,大力弘扬贵州教育精神,树立贵州教育加快发展、扩大开放的新形象。

预祝,本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成功举办!

版权所有 © 澳门威斯尼斯-WWW.WNS888.COM|官网入口 -BinG百科版权声明隐私说明备案编号:黔ICP备 公网安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