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它倡导心理学研究积极取向,关注人类积极的心理品质,强调人的价值与人文关怀,以一种全新的姿态诠释心理学。“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宾西法尼亚大学教授Martin E·Seligman于1998年出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时倡议及定位的,是Seligman和Csik-szentmihalyi于2000年在《美国心理学家》(American Psychologist)上刊登的《积极心理学导论》一文中正式提出来的。“
积极心理学 - 基本含义
塞利格曼——积极心理学创始人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宾西法尼亚大学教授Martin E·Seligman于1998年出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时倡议及定位的,是Seligman和Csik-szentmihalyi于2000年在《美国心理学家》(American Psychologist)上刊登的《积极心理学导论》一文中正式提出来的。“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的科学”。Seligman博士认为积极心理学的力量,是帮助人们发现并利用自己的内在资源,进而提升个人的素质和生活的品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这种需要会激发人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积极心理学利用这些内在资源来帮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以此获得美好的生活。人类的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要素。积极心理学的本质体现在修正先前心理学发展的不平衡,强调心理学的发展既依赖于预防和治疗人类的心理疾病,同时更依赖于培养、建构人类的优秀品质,二者可以相辅相成,平衡发展。
而积极心理学的准确概念表述确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主要有以下两种表述:
第一种表述:积极的心理学从关注人类的疾病和弱点转向关注人类的优秀品质,它有三个层面的含义:第一,从主观体验上看,它关心人的积极的主观体验,主要探讨人类的幸福感、满意感、快乐感,建构未来的乐观主义态度和对生活的忠诚;第二,对个人成长而言,积极的心理学主要提供积极的心理特征,如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积极地看待世界的方法、创造的勇气、积极的人际关系、审美体验、宽容和智慧灵性等等;第三,积极的心理品质包括一个人的社会性、作为公民的美德、利他行为、对待别人的宽容和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和
成为一个健康的家庭成员。幸福与财富无关,幸福的人不一定是富人,一个穷人也可以是很快乐的。积极状态的人不一定富有,但一定是幸福、快乐和乐观的。
第二种表述:积极心理学在主观水平上涉及有价值的主观体验,诸如幸福感、满足和满意、希望和乐观、充盈和快乐。在个体水平上,涉及积极的人格品质,爱、勇气、人际关系技能、审美力、创造力、对未来的憧憬、洞察力、才能和智慧。在群体水平上,涉及公众品质:责任、利他、关爱、文明、现代性、容忍力及职业道德。积极心理学并不是不研究消极心理学以及人的心理问题与疾病,但它更强调研究人性的优点与价值,从更广阔的层面来说,积极心理学研究包括工作、教育、洞察力、爱、成长与娱乐,它探索美好的生活以及获得美好生活的途径与方法,它采取更加科学的方法与技术来理解人类复杂的行为,其目的就是要开发人的潜力、激发人的活力,促进人的能力与创造力,并探索人的健康发展途径。
积极心理学 - 积极心理学产生背景
积极心理学产生的背景可以归纳为两个:现实背景和理论背景。
现实背景
要了解积极心理学的精神,不得不追溯心理学在上个世纪的发展。从1879年单独成为一门科学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心理学都是一个很不起眼的专业。心理学家的使命有三个。第一是治疗心理疾病。第二个使普通人的生活更快乐,更具创造力。第三个使命是在极少数天才儿童的生长过程中,通过对其IQ分数的追踪,对他们进行识别和训练。
战后,面对被战争毁坏的世界以及在身体和精神上都受到极大创伤的人们,心理学的主要任务变成了治愈战争创伤,研究心理问题,以找到治疗或缓解的方法。在这种理论取向指导下,心理学家把自己研究的重心放在了从负向、病理的角度来了解心理问题的研究上,以医生治疗病人身体疾病的模式来对待人的心理问题。这种心理学就是目前所说的传统主流心理学,也叫病理心理学或消极心理学。时至今日,这种“临床心理学家”的数量超出了其他专业人数的总和。我们对于多种精神心理问题都积累了系统的知识,精神科和心理学家使用的DSM (Diagnosticand Sta-tisticalManualofMentalDisorder)已经发展到第四版。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伴随消极心理学的巨大成就,心理学的另外两个使命几乎没有得到发展,甚至停滞不前。
积极心理学相比传统心理学,更加注重让人生活更加幸福快乐,而不是治疗心理创伤
在这种情况下积极心理学产生了,积极心理学家关注的是日常的激励和友爱。它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研究积极品质,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强调人的价值。心理学的另外两个使命被重新提了出来。当一个国家或民族被饥饿和战争所困扰的时候,社会科学和心理学的任务主要是抵御和治疗创伤;但在没有社会混乱的和平时期,致力于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则成为它们的主题。
理论背景
随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产生,以及后期后现代建构主义的提出,其理念对现代心理学的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心理学家对积极的心理品质的重视。从人本主义心理学来看,所有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者及其支持者都非常强调人本主义心理学与积极心理学之间的渊源关系。其中之一,California大学的ArthurC·Bohart就认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与积极心理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仔细阅读CarlRogers和Abraham Maslow的著作,会发现他们关于自我实现的概念中包含有利他和对他人的责任心。作为Maslow理论中的典范,他认为自我实现的人大多是那些提升了社会责任感的人,它们都强调人的心理的正向力量。虽然Seligman一开始否认积极心理学和人本主义的关系。但到了2002年以后,随着理论和研究的发展,积极心理学改变了原来的态度,也开始承认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一定的渊源。
从后现代建构主义心理学来看,积极心理学在人类进程和潜力开发方面与建构主义心理学是相同的。“建构”是主体能动性的体现,是主体从主观出发积极主动地对客观事物在头脑中进行建构的过程。代表建构主义心理学主流方向的社会建构主义认为,任何一种建构都必须通过人与社会(环境、他人)的互动才能实现。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里,未来的大多数心理学家将被看作是积极建构人类精神的促进者和培养潜力开发的专业人士,而不是悲观的病理学者。积极心理学还从建构主义心理学学会了防止乐观偏向,即不会盲目乐观,把握现实性乐观的理念。
所有这一切都影响了积极心理学理论的产生,为积极心理学所包容。但积极心理学又不是完全对二者的继承。不同主要在于:人本主义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学习和继承经验性的过程导向(pro-cess-oriented)的一些优点,由于缺乏实证科学的支持而限制了它的发展与应用。积极心理学则明确地采取了科学精确的态度,它沿用了传统主流心理学研究所经常采用的诸如量表,问卷,访谈和实验等方法,同时借鉴现象学和经验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更好地促进了积极心理学的发展与繁荣。积极心理学还扩展了“建构”的领域,使之应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积极心理学 - 研究方法
幸福的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积极心理学吸收了传统主流心理学的实证主义方法论取向,借助了主流心理学在其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一些方法,如实验法、量表法、问卷法和访谈法等。另一方面,积极心理学也借鉴了人文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习和继承了质化研究的一些优势和长处,吸收了经验性、过程定向(process-oriented)研究方法的一些优点,并不断创新研究方法,如在研究人的积极进展时就采用了大量的演绎推理,甚至还用文化解释学的方法来论述个体的发展历程,显示了积极心理学比传统主流心理学更宽容、更灵活、更多样的方法论特点。
积极心理学在2004年还以世界心理诊断标准DSM(第四版)为模型建立了自己的CSV标准(Character Strengths and Virtues:A Hand book and Classification)。因此,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描述,积极心理学不仅仅是对消极心理学研究对象和内容的超越,同时也包括了研究方法的超越和创新。这样,积极心理学才不会成为一种狭隘的心理学,才能更好地促进心理学的发展和繁荣,同时为我们超越心理学研究中长期存在的两种文化的分裂和对峙提供了整合的途径。
积极心理学 - 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研究消极心理模式向积极心理模式的转换是心理学的一场深刻变革,它从一门受害者科学转向针对普通大众的科学。它的研究范围很广,研究主题包括:(1)积极的体验(positive experience),如快乐(happiness),幸福感(well-be-ing)等; (2)积极的个人特质(posi-tive trait),如自我决定(self-determina-tion)、智慧(wisdom)、创造力( crea-tivity)、美德(virtues)等; (3)积极的社会环境(pos-itive community),如社会关系(social re-lationship)、文化规范(culture norms)、潜能发展的家庭影响(effects of family on the developmentoftalent)等(4)积极的组织系统。这些研究中有许多因素并不是孤立的,它们有较强的相关性,只是为了研究的方便和目标明确,人为地分为不同的层次和单个方面。
积极主观体验研究
积极情绪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它主张研究个体对待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体验。在对待过去方面,主要研究满足、满意等积极体验;在对待现在方面,主要研究幸福、快乐等积极体验;在对待将来方面,主要研究乐观和希望等积极体验。
积极心理学的目的是让人幸福。
⑴回顾过去——幸福而满足
心理学对幸福的研究主要用主观幸福感作为幸福的指标。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自己对于本身的快乐和生活质量等感受的指标。对于幸福感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但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多关注,到1969年时仅有20多篇研究论文,但现在对于幸福感的研究引起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兴趣,最近10年间这方面的研究论文已有几千篇,这些研究中有相当多的部分是集中在生活事件和人格因素对个体幸福感的影响这一领域,也有一部分是金钱与幸福感之间关系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积极心理学影响的逐渐扩大,一些心理学研究者对幸福的含义进行了新的解释,形成了心理发展意义的主观幸福感研究。在他们看来,幸福不仅仅是获得快乐,而且还包含了通过发挥自身潜能而达到的完美体验。Dinner就是这一领域著名的研究者之一。他对与主观幸福感有关的气质和人格以及主观幸福感强烈的群体的个人背景进行回顾,然后进行更为广泛的跨文化研究,提出了宏观社会环境与幸福之间的关系。这些调查研究发现,并不是发生的事情决定了人们的幸福,而是决定于人们如何看待所发生的事情。包括婚姻关系、家庭成员关系、朋友关系、邻里关系等在内的社会关系和人格特质也是影响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⑵面对今天——快乐而充盈
研究发现,在每个年龄阶段虽然都存在着不快乐的人,但还必须承认,同时也有着许多快乐的人。Lyubomirsky比较了那些快乐的和不快乐的人,发现他们在认知、判断、动机和策略上有所差异,并且这种不同经常是自动化的,而并未被意识到的,主要表现在快乐的人对社
会性比较信息较那些不快乐的人稍微迟钝些。快乐与金钱的关系、快乐与信仰的关系以及快乐随着社会发展而有所变化等主题也有不少研究。比如,Diener、Horwitz和Emmions调查了福布斯排行榜中最有钱的100位美国人,结果发现,他们仅比一般美国人多一点点快乐而且还有一些人感到非常不快乐。甚至有人说自己已经不记得快乐的感受了。财富对快乐的影响如此小,有学者认为,主要是由于生活事件、环境及人口组成等因素在幸福感中所起的作用被差异中和了。为此,一种解释快乐理论提出,要想知道为什么有人比其他人更感快乐,那么就必须了解保持和提高长期快乐以及个体感情产生的认知过程和动机水平。
⑶憧憬未来——现实而乐观
拥有乐观精神是促使希望和乐观增长的关键,因为乐观可以让人更多地看到好的方面。Christo-pher Peterson认为,乐观涉及到认知、情感和动机成分。乐观的人更容易拥有好心情,更加不懈努力和成功,并且拥有更好的身体健康状况。大量对如患有艾滋病等危及生命的病人的研究表明,那些始终保持乐观的人活得更长久一些。乐观的作用主要是在认知水平上起调节作用。一个乐观的人更可能习得促进健康的习惯并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
当然,乐观有时会产生“乐观的偏差”(optimistic bias),即判断自己的风险要比判断他人的风险小,从而表现为盲目的乐观而不现实。这样就产生了矛盾:现实主义会提高成功适应环境的可能性,而乐观则会使个体具有较好的主观感受。为了解决这一矛盾,S a n d r a L.Schneider探讨了“现实的乐观”,认为“现实的乐观”与现实并不相互抵触。从原则上说,人们能做到乐观而又不自欺。这种对“现实的乐观”研究是积极心理学的诠释:让生活更加富有意义。
积极人格特质的研究
积极人格特质是积极心理学得以建立的基础,因为积极心理学是以人类的自我管理、自我导向和有适应性的整体为前提理论假设的。积极心理学家认为,积极人格特质主要是通过对个体各种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加以激发和强化,当激发和强化使某种现实能力或潜在能力变成一种习惯性的工作方式时,积极人格特质也就形成了。积极人格有助于个体采取更有效的应对策略,这方面具体研究了24种积极人格特质,包括自我决定性(self-determination)、乐观、成熟的防御机制、智慧等,其中引起关注较多的是自我决定论和乐观。积极心理学家认为培养这些特质的最佳方法之一就是增强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发展,人格特质的研究范围也会越来越广。自我决定性是指个体自己对自己的发展能做出某种合适的选择并加以坚持。积极心理学从三个方面研究了自我决定性人格特质的形成:先天学习、创造和好奇的本性是其形成的基础;这些先天的本性还必须与一定的社会价值和外在的生活经历相结合转化为自己的内在动机和价值;心理需要得到充分满足是其形成的前提,这里包括三种基本的心理需要:自主性、胜任和交往。
Hillson和Marie在问卷的基础上将积极人格特征与消极人格特征进行了区分。积极的人格特征中存在着两个独立纬度:一是正性的利己主义,是指接受自我、具有个人生活目标或能感觉到生活的意义、感觉独立、感觉到成功或者能够把握环境因素及其挑战;二是与他人的积极关系,指的是当自己需要的时候能够获得他人的支持,在别人需要的时候愿意并且有能力提供帮助,看重与他人的关系并对于已达到的与他人的关系表示满意。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个体采取更为有效的应对策略,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
哈佛最火爆选修课——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有助于构建积极的社会环境
创造力与天才的培养也是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之一。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关于创造力和天才培养的研究蓬勃发展起来,例如,Steinberg和Lubert提出的创造力投资理论,认为创造力是一种多维结构,由多种资源构成。他的理论对人类关于创造力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综观西方心理学关于创造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创造性的个体特征,创造性思维加工过程与创造性环境。Steinberg等人根据创造力投资理论提出了发展性创造潜能的12种策略以及创造性生理激活从脑机制方面进行的实验研究,发现在发散思维时,高创造性被试(创造性测验得分高考)两侧额叶都被激活,而低创造性被试只有单测被激活。
积极社会环境的研究
马斯洛、罗杰斯等人指出,当孩子的周围环境和教师、同学和朋友提供最优的支持、同情和选择时,孩子就最有可能健康成长和自我实现。相反,当父母和权威者不考虑孩子的独特观点,或者只有在孩子符合一定的标准才给予被爱的信息的话,那么这些孩子就容易出现不健康的情感和行为模式。积极心理学非常重视社会背景下的人及其体验的再认,意识到积极团体和社会机构对于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Francis Bacon认为与能交流思想的朋友和搭档接触有两个好处:“它加倍快乐,并将痛苦减半。”确实,当同别人一起时会感受更快乐些。当被调查问及:“你拥有多少亲密朋友(不包括家庭成员)?”报告中有26%的人少于5个朋友,38%人有5个以上的朋友,并说他们感到“很快乐”。
不同文化对人的生活满意度的判断的感觉有很大的差别。在个人主义文化为主的国家中,当判断自己有多快乐时,会理所当然的参照他们的情感,经常感受到快乐是生活满意度的一个预测因子。相反,集体主义文化下的人们则倾向于参照一定的标准来判断他们是否快乐,并且在评估生活时,会考虑到家庭和朋友的社会取向。因此,在不同文化中,人们认为与生活满意度相关的因素也是有差别的,这或许源于文化对人们的价值观和目标所带来的影响。
积极组织系统的研究
积极心理学把积极的组织系统分为积极的社会大系统,如建立使公民有责任感、有职业道德的国家法律法规,还有积极的小系统包括健康的家庭、关系良好的社区、有效能的学校、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创造力研究的兴起可追溯到1950年Guilford的研究,Guilford认为,发散思维和变换能力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这至今仍是许多创造力研究和测量的重要理论基础。许多积极心理学家认为创造力更多地是来自培养而非与生俱来,很多研究者提出了自己的培养方案,比较著名的有Sternberg等人依据创造性投资理论提出的发展创造性潜能的l2种策略:鼓励假设性的质问、允许含糊和不明确、容许犯错、鼓励他人对问题进行定义或重定义、对创造性的想法和产品进行奖励等。关于创造性的生理激活,前人曾做过创造性个体皮肤电、心率、EEG波等方面的研究。最近有人从脑机制方面进行了实验研究,首次发现在完成发散思维任务时,高创造性被试(创造性测验得分高者)两侧额叶都被激活,而低创造性被试则只有单侧激活。由此看来,创造性是确有其特定的生理激活特点的。